无标题文档
官方热线025-57711556 官方微信号nj_runtian
邻里融合

2020-10-14

1615516359957971.png


以邻里社区为载体促进城市族际融合的策略包括:加强社区住宅设计和价格的多样性、打造族群混居格局;重视社区交往性空间规划、加强族群间的社会互动和文化表达;组织丰富的社区公共活动、增进跨文化群体间的情感交流。

相关文献

刘晨. 城市社区邻里关系营造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苏州大学,2020.

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以及住房体制的改革,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商品房社区增多,人们的居住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城市社区居住的人们在生活习惯、文化背景、阶级层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传统社会“邻里相扶,守望相助”的和谐关系逐渐消失,“远亲不如近邻”也不复存在,传统邻里关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当前,城市社区居民之间互动频率越来越低,邻里关系逐渐变得淡漠和疏离,但是人们生活在共同的社区内,人们仍然渴望和追求互助和谐的邻里关系。本研究以苏州市Q社区为例,通过对Q社区邻里关系进行调查发现,了解到Q社区居民之间熟悉度低,交往频率较低,居民之间互动呈现表面化的趋势,同时也了解到居民对邻里交往仍然向往,但是缺少交流沟通的机会等问题。通过将小组工作方法和社区工作方法相融合,探索营造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社会工作模式。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背景、意义和相关文献梳理;第二部分是研究设计,包括与研究相关的概念界定、理论基础、研究思路和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三部分是以Q社区为个案,关于Q社区邻里关系的基本情况,从Q社区现存的资源、社区邻里关系现状和问题等方面进行阐述;第四部分是实务过程分析,在地区发展模式指导之下将社会工作服务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进入社区,建立专业关系,寻找社区积极分子;第二步是开展小组工作,第三步是开展社区工作,来具体呈现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邻里关系营造服务的过程;第五部分是对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邻里关系营造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建议。

DOI: 10.27351/d.cnki.gszhu.2020.002630

 

自伟. 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结合在城市社区纠纷化解中的应用研究[D].井冈山大学,2020.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面临史无前例的机遇和挑战,各类矛盾纠纷相互交织,各项事务更加繁纷复杂。而城市社区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单位,是各类纠纷的交汇地和集中爆发地,构建和谐的城市社区,对社会的繁荣稳定有着直接的影响。群众工作是党和政府的根本工作方法,是化解城市社区纠纷的重要力量,能够广泛动员群众,有着独特的政治优势,但在工作方法上具有一定的不足。社会工作的方法具有专业化、职业化和科学化的特点,能够充分整合社区资源,针对城市社区具有纠纷的居民的需求设计服务,但也存在着调动资源的能力不足、自身独立性较弱、社会工作专业化队伍参差不齐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广州市X社区的案例进行分析,对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结合的成效及限制进行探讨。从理论层面和二者结合在广州市X社区纠纷化解中运用的案例层面,分析了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结合在城市社区纠纷化解中的应用,并总结了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结合在城市社区纠纷化解中的思考。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绪论,阐述本文研究背景和意义、总结归纳城市社区纠纷化解、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结合等方面的文献、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第二、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在城市社区纠纷化解中的应用分析,介绍当前城市社区纠纷的主要类型,并分别阐述群众工作和社会工作在城市社区纠纷化解中的应用、成效、局限;第三、对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结合在城市社区纠纷化解进行比较分析;第四、以广州市X社区为案例,分析X社区在家事、邻里、物业服务方面的纠纷,从案例中总结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结合在城市纠纷化解中的成效并提出相关对策,促进群众工作专业化和社会工作本土化,并在此过程中更好地服务城市社区居民,构建和谐社区。

DOI: 10.27888/d.cnki.gjgsx.2020.000008

 

孙梦洁. 回迁居民关系疏离及其融合[D].长春理工大学,2018.

工业化和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城市化的发展将村落的农民变迁为城市居民,回迁到社区的居民的生活发生了改变,原始村民之间亲密邻里关系在回迁后也发生了变化。受工具理性的城市社会生活影响,回迁社区的居民关系不再是以前村落邻里“守望相助,葱油互借”的关系,居民互动减少,深层的情感交换式微,社会网络逐渐变小,回迁居民的熟人关系淡化,开始变的疏离。居民关系疏离使居民心理上缺乏安全感,社区归属感低,这加深了城乡结合部社区治理的难度,更与城市化发展目标背道而驰,和谐生态社区的建设更是遥不可及。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助人自助”的专业,它通过专业的助人服务,增强个人与群体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功能,在解决社区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预防可能发生的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良性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出发,将回迁居民作为服务对象,在与社区工作人员和社区居民建立信任关系后,通过滚雪球的方法对回迁居民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居住空间的变化,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居民的流动,社区公共空间的缺乏、社区工作的被动性以及政府人文关怀的缺失等因素都导致了回迁居民关系的疏离。本文运用小组社会工作和社区社会工作方法,意在唤醒回迁居民原有的情感,恢复加深彼此的信任,扩大回迁居民的社会支持网络,以此来增加社会资本,促进回迁居民关系的融合。居民关系的融合可以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提高社区归属感和社区认同,从而推动和谐社区的建设和城乡结合部自身的发展。

 

张海东,毕婧千.城市居民疏离感问题研究——以2010年上海调查为例[J].社会学研究,2014,29(04):94-109+243-244.

本文采用0LS回归分析法,通过分析2010年上海的调查数据,探究导致城市居民疏离感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个体特征变量(如性别和婚姻状况等)对疏离感有显著影响;社会地位、社会凝聚、社会包容和户籍隔离均对疏离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还探讨了上海户籍和非上海户籍居民的疏离感差异,结果显示,不同户籍的居民疏离感水平不同,且影响因素也不同。

DOI: 10.19934/j.cnki.shxyj.2014.04.005

 

蔡禾,贺霞旭.城市社区异质性与社区凝聚力——以社区邻里关系为研究对象[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4(02):133-151.

市场经济的改革导致城市社区异质性的增长,社区内异质性对居民邻里关系具有负面影响,但在社区间异质性不同的城市里,社区内异质性的效应不同。在社区间异质性程度低的城市,社区内居民的职业差异是影响居民邻里关系的主要因素;在社区间异质性程度高的城市,社区内居民的阶层差异是影响居民邻里关系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居民的社会参与和社区公共空间的供给会显著地增加居民邻里关系水平,这意味着城市社区凝聚力的提升有待于社区公共领域的发展。

 

宋言奇.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空间效应[J].城市问题,2004(05):47-50.

邻里关系与空间形式息息相关。我国当前的城市社区建设 ,应当充分发挥空间设置对邻里关系的促进作用。传统社区改造在保持公共空间的基础上 ,应加强空间私密性 ;新型社区在保证私密性的基础上 ,应强化公共空间的建设。

 

董焕敏,徐丙洋.新时期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4(04):66-69.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城市社区邻里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由以"和平共处型"为主向以"淡漠封闭型"为主转变的趋势,社区本身逐渐失去促使居民密切交往的功能,社区居民缺少参与社区活动的动力。针对这一现状,应从社区环境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沟通平台、社区制度完善四个方面寻求解决对策。 


无标题文档